
“李偉,在哪里?記者找你了。”11月8日,是我到中環機電設備分公司永津項目蹲點的第7天,聽到攪拌機操作手張亮這樣稱呼我,想起當天正好是第21個“中國記者日”,回想自己工作多年,竟然與記者這個神圣的職業有緣,往事歷歷在目。
上世紀90年代初,我到重慶松藻礦務局水電所白巖水廠工作。剛到廠里不久,因連降暴雨,山洪暴發,河水淹沒堤壩,大量的石子、山石、枯枝、雜草和布條、塑料袋,將松藻礦區唯一的生活水源點——逢春煤礦南二號水源站攔河壩篦子堵塞,造成礦區取水中斷,直接威脅礦區數萬人的飲水。
攔河壩篦子形似木梳子,每個水槽長約1.5米,寬20毫米,取水篦子每組7米,兩組構成取水通道。當時正值春季,4月河水冰冷刺骨,我和工友不顧天寒地凍,輪流鉆進河床下攔河壩通道,或仰臥勾拉,或蹲坐撬頂,經過10個小時的連續工作,終于把堵塞物清除。下班后,想到礦區飲水的不易,我忍不住動筆寫了篇新聞稿交到廠里,后經上級部門修改,最終通訊稿以“干群同努力齊心保供水”為題發表在《松藻礦工報》上。
這篇稿件發表,讓我興奮不已,隨后單位有活動我都特別留意,下班就試著寫稿,漸漸有“豆腐干”發表。單位見我愛動筆,便將往年訂閱的《新聞與寫作》雜志借我看,激勵我不斷寫作。為此,當每天的生產完成,工友們玩撲克牌、下棋時,我就不由自主拿起班組的報紙閱讀。為了提高寫作能力,我還自費參加了《新聞理論與寫作》網絡函授大專班的學習,提升自身的新聞素養。
我們單位負責礦區水電氣供應,自礦區開展新聞競賽以來,一直沒有對外宣傳稿件發表。有一次,我聽說安修車間員工連續兩天野外冒雨搶修供電線路,風餐露宿艱苦搶險,最終恢復線路供電的事情后。我立即打電話向車間主任和班組長了解情況,最終以《大雨中一次艱難搶險》為題在《中國安全生產報》二版頭條發表。
這篇稿件一舉完成單位當年的對外宣傳考核任務,而且還超考核目標20分。隨后幾年,盡管每年都在加分,我堅持休息時間筆耕不綴,年年完成單位對外宣傳報道。我的能力得到組織認可,后來被調到辦公室擔任宣傳干事,并從事秘書、組織人事、愛國衛生、紀檢監察及工會工作。后來還成為黨政辦主任,擔任過機關黨支部書記、中心組理論輔導員、黨委委員等職務。
我能成為國企管理人員,與選擇了“記者”這個職業至關重要。所以我常抱著感恩的心態,無論多忙都擠時間寫新聞,為此常常早出晚歸。新聞寫作也讓我收獲滿滿,每年在對內對外宣傳載體發表稿件超過百篇,年年獲得公司優秀通訊員、優秀思想宣傳工作者,而且還獲得《重慶煤炭》優秀通訊員和重慶能源集團優秀通訊員稱號。
回首自己的“記者”經歷,一次礦區保供水讓我初涉新聞,一次大雨搶修供電線路讓我實現對外宣傳零的突破,從此與新聞結下不解之緣。如今到環球體育官網鏈接工作,我將不忘初心,發揚“鐵肩擔道義,妙手著文章”的精神,謳歌身邊好人好事,傳播人間正能量。